文昌市论坛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世遗大会看莆田江南古建之花,你可能 [复制链接]

1#

江南古建之花

藏着半部莆田史

莆田,自古素有“文献名邦”“海滨邹鲁”之美称。莆田城里有一座殿宇绵延、古朴庄严的建筑群——元妙观三清殿,坐落于莆田市区内北河兼济桥北岸。远眺重楼,透过历史浩渺的云烟,遥想古城的旧貌。

三清殿坐落于荔城区梅园东路北段,是福建现存最大的古代道教建筑,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昔日三清殿中5米多高的元始天尊手拈宝珠、灵宝天尊持太极图,太上老君持扇等彩塑神像已不复存在,三清殿后檐下5间的墙面和两廊各7间的墙面上的珍贵壁画也随历史消逝。

江南古建之花

道,作为中国古代一种至高的精神追求,凡人皆以仰望。在唐朝近三百年时间里,大力扶植道教,使道教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,致使有唐一朝,全国有将近一千九百座道观。

葛玄诗句中的“三界尽稽首,从容紫宫里”的盛景与旧时三清殿的灵秀清雅如出一辙。古代,供奉三清的庙宇,在道教中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。三清殿是道教供奉最高尊神——三清祖师的殿堂。殿内奉“玉清元始天尊、上清灵宝天尊、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”,故名“三清殿”。

覆盆式莲花柱础

三清殿大殿原有石柱24根,覆盆式莲花柱础24块(现存石柱16根,其余的8根均被移位)。柱础是中国建筑构件一种,俗称磉盘,或柱础石,是承受屋柱压力的垫基石。

莆田首座道观

唐贞观二年(),修建了莆田第一座道观,后称天庆观,俗称旧观。道观原建筑规模宏大,布局对称严谨,主次分明,原总占地面积约24亩,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、三清殿、玉皇殿(又名通明殿)、九御殿、四官殿、文昌殿,与三清殿横向并列的东有五帝庙、东岳殿,西有五显庙、西岳殿、文昌祠;同玉皇殿横向并列的东有林忠烈祠,西为关帝庙和福神殿。

历经沧桑变化,许多原来的建筑物都已毁坏,只保留了三清殿、山门、东岳殿、五帝庙、西岳殿、五显庙、文昌祠、福神殿等,占地面积平方米。

北宋大中祥符八年()重修道观,御赐观名“天庆观”。宋哲宗元祜七年()或八年()兴化知*狄明远捐俸新建了四官殿、文昌殿,再次重修了三清殿。

天庆观三殿宏丽

甲于八郡

宋邑人李俊甫记载于《莆阳比事》三清殿与福州华林寺大殿、宁波保国寺大殿,并称中国南方宋代三大木构建筑,被誉为“江南古建之花”。

一斗六升这种重栱承槫的扶壁栱形式汉唐以后已不多见,现仅见于汉代石阙上斗栱,但福建地区的宋式建筑中多有遗存,并沿用到明清时期,这是福建地区沿用古制的习惯作法。

宋构木建典范

梁架纵横、柱网罗列、梁柱承重、斗拱挑檐,繁复的木构成就了宋代建筑的精髓,显示出宋构俯仰有致的节奏感。站在三清殿里,时光仿佛凝固,一转身就能进入宋画的秀美古韵里,一梁一柱都带着古意,显得宁静而沉稳。

三清殿的山门和大殿均为宋代所建,体现了其承上启下的建筑风格,有等级高的唐、五代建筑文化积淀又开了宋代建筑的先河。

大殿南北两缝纵梁平行排列,与横梁相交,形成井字形,一起构成大殿主体梁架,这种刚性连接与斗拱的柔性连接使得三清殿千年不倒的构造原因。宋代的木构建筑一改唐代雄浑的特点,变得纤巧秀丽、注重装饰,而位于莆田的三清殿就是宋构建筑的集大成者。

明间脊槫题记

三清殿的当心间脊木专下题有“唐贞观二年敕建”“宋大中祥符八年重修”“明崇祯十三年岁次庚辰募缘修建”等遗留的墨迹,足见其几经修葺。

装饰精巧瑰丽

延展起伏的屋顶,庄重敦厚的梁柱,层层叠叠的斗拱,简约大方的窗棂……都显示出莆田能工巧匠对木构建筑的理解和运用。三清殿的木构建筑,塑造出了自己独特的优美线条,在华拱、柱头、窗棂、格扇之间诠释出了宋代建筑的古典韵味。

在古人眼里,门窗有如天人之际的一道帷幕。在古代建筑之中,窗的种类甚多,常见形式为直棂窗,这种窗在古寺院、道观中较为常见。三清殿两侧置有唐代样式直棂窗,既简单又通风,对木构梁架、殿内佛像多有益处。

绦环板线刻图案

三清殿明间和两次间共三间置格扇门,每间均为三开六扇,格扇门为五抹格扇,格心为直棂格心。绦环板上的线刻图案虽然寥寥几笔,每间共六扇门,六个绦环板为一类主题,分别为陆生兽类,水生鱼类和空中鸟类。

古为今用

延续莆田文脉香火

东岳殿和西岳殿配置在三清殿的两旁,宽阔的拜亭、厚重的石柱,一间又一间宏大而又静谧的殿宇,用无声的言语述说着莆阳古城的沧桑巨变。

东岳大帝

东岳殿供奉东岳大帝,又称泰山神,东岳泰山从战国至汉代泰山始终是历代皇帝的封神圣地,为五岳之首。东岳注生,主管世间生物的出生大权。

东岳殿

三清殿正殿东边为东岳殿,面阔三间,进深三间,内柱为半浮雕盘龙石柱,皆不置柱础,前为拜亭、三门,以两廊连结成整体格局。

殿内仍保存着宋代龙柱,明代梁架结构,梁架上彩绘着道教图案,是南方罕见的古建实物。东岳殿尤以突显的精制青石柱作支撑,共有正面两大柱,两侧两小柱各四对,柱上阴刻楷书楹联,从门廊柱依序正柱联:大德曰生代天宏化,灵气所宅惟岳降神;侧柱联:地疑齐鲁阴阳界,德配乾坤广大生。

如今,琅琅读书声依然从东岳殿里传来,这里已被辟为莆阳书院,多年来坚持每周末开设各类公益文化讲座,延续着莆田文脉香火。

西岳殿

与东岳殿相对称的便是俗称“西岳注死”的西岳殿,西岳殿供奉的是西岳华山君神,主殿建筑面积平方米,脊柱为通柱,三开间,其进深却有六步七檩,悬山顶小式建筑。

明成化十五年(),提学佥事周孟中,以兴化府学内的“朱文公祠”,祀奉文昌帝君“非学宫所宜”,即命迁至西岳殿,悬“文昌宫”庙额,此后大批苦求功名的学子来此祭拜,香火百倍增。

近年来,西岳殿辟成了莆田棋院,置办下古色古香的棋桌棋椅,四时开放,供市民闲时手谈几局。

如今,由莆田市文旅局打造的莆仙戏传习所设置在西岳殿,利用三清殿“城市会客厅”的地理区位优势,推出曲艺文化新空间。

碑林寻宝

道观藏珍名家荟萃

开放式的碑园珍藏着宋初大文豪王禹偁撰写的《陈仁壁墓碑》、苏东坡的“溪山可此生”、文徵明的“薇山春意”、邓石如的“层岩积石”、岳正的“小西湖”、彭汝楠的“古柳桥”、文天祥的“演屿圣迹”、朱继祚的“古白湖”、郑樵著书立说的“夹漈渊源”和康大和的守墓石俑等各时代历史人文笔迹和城市史迹,是半部莆田历史缩影。

碑碣石刻遍布

抚摸着三清殿里的石柱,看着纵横交错的梁柱,体味着千百年里的历史变迁。耳边是莆仙戏中的浅吟低唱,或是莆阳书房的琅琅读书声。

围着三清殿的一砖一瓦一石块,都是一段道不尽的故事,三清殿和东岳殿之间的庭院,现已辟为碑园。开放式的东厢庭院,嵌竖着从全市各地收集来的碑碣石刻。一段段人文历史触手可及,极大丰富了天庆观的文化内涵。

《神霄玉清万寿宫诏》碑全国仅有三块,一块保存在海南省海口市五公祠内。一块在四川平武玉虚观。

宋徽宗“瘦金体”真迹

三清殿内仍保存着这块历经九百年的《神霄玉清万寿宫诏》碑,此碑是宋徽宗赵佶于宣和元年()用瘦金体御书的一块碑铭。赵佶崇奉道教,自称“教主道君皇帝”,书写后令汴京神霄宫先刻碑,即后以该碑的拓本颁赐天下摹勒立碑。该碑是《神霄玉清万寿宫诏》碑之一,是见于金石著录的海内现存的稀有碑刻。此碑碑文颁布天下后,有的地方还未来得及勒石立碑,金兵就已南下,第二年诏罢道学,有的虽已勒石立碑,却毁于战火。

《神霄玉清万寿宫诏》碑是在赵佶37岁时所御书,笔道细瘦,有如切玉,书法水准更趋成熟。此碑一直被书家看做宋徽宗“瘦金体”的代表作,是莆田市现存的帝王书法艺术价值最高的碑刻,碑额“御笔手诏”四字为蔡京第三子蔡翛手书。碑文的左右两侧刻有细密规整的回纹装饰图案,在连续回纹中间还精刻栩栩如生的龙纹图案。

《祥应庙记》碑

南宋绍兴八年()勒石的《祥应庙记》碑,记载了泉州商人朱纺舟往三佛齐国的经过,是研究我国宋代对外交通贸易和莆田参与联合申报“海上丝绸之路”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实物史料。

林氏族范碑

三清殿的东侧后院墙上,嵌着一幅由明代刑部尚书林俊撰文、其子林达书篆的石碑:林氏族范碑;石碑上的林氏家规祖训,对后人无疑是个弘扬正气的治家典范。《宋孝宗赐陈俊卿札碑》该碑是由南宋莆田籍名相陈俊卿手书,杨文、杨析摹镌。其结构分三层,形制特殊,为珍贵的碑碣石刻。宋孝宗因陈俊卿寿辰而赐金器、香茶的御札刻本与陈俊卿谢表,罕见君臣札表同碑,传递君臣情谊。古柳桥题刻

古柳桥位于荔城南郊外,为宋代著名抗金英雄李富(莆田涵江洋尾人)所建;时因石桥附近绿柳成荫故有此名。数百年过去,南郊原野已无踪迹,只留下石刻一方。

年代更迭岁月如歌

见证了一座城的崛起与繁华

金戈铁马的日子里,三清殿在莆田仍然屹立不倒,重檐、梁架、碑碣述说着千年的故事。

三易道观名称

不同的历史朝代,这座千年道观也被赐予了不同的名称。北宋大中祥符八年()重修道观,御赐观名“天庆观”。“天庆”的得名,来自于宋真宗的天书之庆。真宗赵恒借天书之名,十月封禅泰山,十一月奉天书还宫,并下诏设天庆节,宋廷下令各地置天庆观,以答谢上“天”降“书”之庆。宋天禧元年(年),真宗皇帝赐金宝牌给天庆观。金宝牌又称“天尊神化金宝牌”或“圣祖神化金宝牌”。牌长二寸,阔一寸,面文曰:“玉清昭应宫成,天尊万寿金宝”。元贞元年(),元成宗敕额“玄妙观”予以三清殿,“易江南诸路天庆观为元妙观,撤没太祖(宋赵匡胤)神主,自是称元妙,而天庆之名革夷。”“玄妙”二字则出自《老子》的“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”。三清殿从这个时候开始又称玄妙观。清圣祖康熙皇帝即位()后,玄妙观为避玄烨名讳而改名“元妙观”。清嘉庆二年()由翁迁璋重修东岳殿(包括中殿、拜亭、两庑及三门);咸丰年间(-年)又一次重修福神殿;光绪年间(-),兴化府同知杨万清又一次大修了三清殿。大清王朝二百六十年时间里,元妙观在缓慢的农耕时光里,与莆阳城一同休养生息,成了古城中一处标志性建筑。

一次次的毁坏一次次的重建

让三清殿与这座千年府城的

荣辱兴衰连成一体

墙壁上留存着斑驳的记忆,恢宏壮丽的壁画早已雨打风吹去,只留下岁月在木质梁架上陈旧衰朽的印记。

历劫后涅槃生

三清殿伫立千年,古老的础石砖瓦守护着一座城市最朴实的文化底蕴,在有宋一朝的三百年间,元妙观历经重建、修建、改建,已形成了巨大的建筑规模。这座兴化*城最大的道观尚不知晓在此后的几百年里,战患、匪寇、火灾将为它留下了一道道伤痕。在纷乱流年中,凤阳农民朱元璋揭竿而起,经过了十年的南征北战,创建了大明王朝。明永乐五年(),薛道锐重修玄妙观。从此玄妙观在修建、毁坏、重修中延续了多年。

明嘉靖三十五年(),玄妙观道士方汝调、李志升重修玉皇殿。此后,一场旷日持久的倭乱,彻底破坏了莆田整个社会业态,无数的寺院岩庵宫庙观殿都遭到了破坏、毀坏。

明嘉靖四十一年()11月,兴化府城沦陷,倭贼攻进城内,大肆烧杀掠夺,玄妙观也在劫难逃。

明嘉靖四十三年(),兴化府太守重建玄妙观山门。

明万历九年()玉皇殿毁坏,次年乡贤林兆恩命人劝募重建,并重修了三清殿、东岳殿、文昌殿和福殿。

在明后期一大段时间里,重建、重修玄妙观或已形成常态化。道士陈君严募建玉皇殿,道士卓茂乔、陈茂端与功德主朱有开、郑选、林廷皋募建了文昌宫、五显庙、元帝庙。

明崇祯四年()、崇祯十三年()地方府、县官员对三清殿进行维修、扩建。直至明末,玄妙观才重新恢复了宋代天庆观时的巍峨殿宇,烛火又点亮了三清殿的长明灯,香烟又萦绕在玄妙观的殿宇之间。

崇德向善

根植莆田千年历史

三清殿见证了莆田历史的发展变迁,每一块砖石,每一根梁柱,都满载着兴化府城的磅礴历史,浓缩着莆田工匠的精湛技艺。

传承莆仙文化

三清殿见证了莆田历史的发展变迁,每一块砖石,每一根梁柱,都满载着兴化府城的磅礴历史,浓缩着莆田工匠的精湛技艺。

从三清殿的变化中,可以读到这座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发展变迁。纵观历史,元妙观能够成就“甲于八闽”的古建筑群,与宋代莆田社会文化和经济的繁荣分不开。

清代,元妙观虽有一两次大规模的重修,却无多大的波浪,一些莆田士子科甲入仕后,捐年俸助修。三清殿的肇建、修建、扩建、重建,如同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象征,与这座城市的兴衰有着密切的关系。

在临海潮湿的莆田,三清殿能够经受千年风雨侵袭、自然灾害和战火侵扰,留存至今,这本身就是一个传奇。年,三清殿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远离车来车往的喧嚣,三清殿在书香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的静谧、安详。

年,兴化府古城历史文化街区修复工程启动,三清殿当仁不让地成为这张莆田文化名片中最亮丽的一面风景。历经沧桑岁月,几度风云变幻,或给三清殿带来了暴风骤雨,但三清殿以其深厚的人文底蕴,与兴化府古城的历史命运息息相关,最终在中华传统文化复兴的时代潮流中,焕发了昔日的风采。

周边旅游

隐于闹市,甲于八闽的元妙观屹立千年,静观着莆田的世事变迁和人生百态。元妙观附近曾是繁华的观桥地段,有兴化府城隍庙、大宗伯第等历史建筑,还有豆丸、干炸荔枝肉、豆浆炒等特色小吃。

01

食·豆丸

三清殿附近有家开了40多年的卤肉、豆丸小店,招牌豆丸颗颗饱满,外皮的Q弹加上豆腐的软嫩以及肉馅的香滑,在口中完美结合,混着葱花和蒜头油的香味,一碗下肚,回味无穷。

02

食·豆浆炒

“豆浆炒”就是豆浆炒米粉,是福建莆田地区传统小吃,在莆田的大街小巷,都可以看到豆浆炒米粉的招牌。以豆浆为汤,将其烧开后,放入兴化米粉,加入葱油拌匀,融入了多重口感。

03

食·干炸荔枝肉

干炸荔枝肉是福州市、莆田等地的一道特色传统名菜,属于闽菜系,有二三百年历史。烹调后的荔枝肉脆而不腻,外酥里嫩。原料中有白色的荸荠和切成十字花刀的猪肉,因色、形、味皆似荔枝而得名。

04

游·兴化府城隍庙

元妙观的西侧还有一座修建于明洪武三年(年)的兴化府城隍庙,传说明太祖朱元璋为弘扬陈氏叔侄护国庇民的民族气节,诏令褒封陈文龙为福州府城隍爷,陈瓒为兴化府城隍爷,并在莆田形成了独特的“陈瓒信仰习俗”。

05

游·大宗伯第

距离元妙观不远处,还有一座明代礼部尚书陈经邦的府第——大宗伯第。按明制建造,建成于明万历二十年(),五进五开间三厅六房,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木质结构,共有大小房间一百多间,号称“百廿间大厝”。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。

来源:莆田文旅

编辑

游晓婷

校对

周喆

审核

翁开业
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